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070912--化學:電場操控的有機分子開關

Sciscape新聞報導
[Sep 11, 2007]

化學:電場操控的有機分子開關

編輯 wakenstep 報導
科學家持續發展可作為資料存取之用的有機分子。

有一類分子具有電子提供者(donor)及電子接受者(acceptor)兩部分,在外加電壓足夠大的時候,相鄰分子間進行電荷轉移(charge transfer) ,產生另一個足夠穩定且具有高導電度的狀態(ON)。分子在電荷轉移前後的兩個狀態(ON/OFF)可藉由改變電壓方向來回轉換,因此所儲存的資料可以反覆消除再儲存。由於這兩個狀態也具有不同的光譜特性,儲存下來的資料可以用簡單的光學方法來讀取。

在最近的研究中,中國科學家用三苯胺(triphenylamine)作為donor,兩個氰乙烯基(cyanovinyl)作為acceptor,鍍在玻璃表面形成薄膜,在電場下產生的高導電度狀態(ON)比低導電度狀態(OFF)的電流高出有一萬倍之多,且除去外加電場後可維持在ON狀態達兩星期之久,具有良好的資料可信度及穩定度。利用掃描穿隧顯微儀(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尖端跟薄膜間施加電壓,寫下的亮點直徑約有2.5個奈米寬,而重複轉換電壓方向便可刪除亮點或重新寫入。

理論模型顯示主要分布在三苯胺上的HOMO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跟主要分布在氰乙烯基上的LU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能量差距為2.6 eV,當外加電場提供足夠能量的時候電子便能從三苯胺轉移到相鄰分子上的氰乙烯基,伴隨著導電度的增加,以及巨觀下顏色的變化。

原始論文:

"A Triphenylam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Molecule for Stable, Reversible, Ultrahigh Density Data Storage", Shang et al, J. Am. Chem. Soc., ASAP Article 10.1021/ja074226e S0002-7863(07)04226-6


參考來源:

Shang et al, J. Am. Chem. Soc., ASAP Article 10.1021/ja074226e S0002-7863(07)04226-6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生物:胚胎幹細胞的點石成金術

生物:胚胎幹細胞的點石成金術 ( 轉載自科景http://www.sciscape.org/)

編輯 Jun-An Chen 報導
幹細胞的魔術師們再度向世人展現不可思議的胚胎幹細胞點石成金術,這回他們把體細胞 ”返老還童”變成胚胎幹細胞了!

在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域裡,大概很能再找到一個比“胚胎幹細胞”還要炙手可熱的話題。生物學家對胚胎幹細胞愛不釋手,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成體幹細胞能比胚胎幹細胞更具分化的全能性。生物學家目前已能利用各種適當的細胞訊息傳遞分子,在培養皿裡忠實地將胚胎幹細胞引導成為各種不同的體細胞 (像是運動神經元,多巴胺分泌神經元,肝臟細胞等)。這也是為何大家對於胚胎幹細胞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胚胎幹細胞能完成治癒人類各種難纏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夢想。然而,相對於生物學家對胚胎幹細胞的愛不釋手,宗教人士卻對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恨之入骨,因為要建立人類胚胎幹細胞株,首先必須先摧毀來自臨床使用剩餘的體外人工受精胚囊 (blastocyst),然後再從內質團 (inner cell mass) 裡分離出幹細胞培養。雖然生物學家認為此時的胚囊尚未具有神經系統,根本稱不上是“胚胎”,但摧毀任何形式的授精卵,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爭議。因此,如何能在這場愛恨交加的掙扎裡尋覓一個平衡點,就成為當前研究以及使用胚胎幹細胞的一門重要課題。

2003年時,英國劍橋大學的 John Gurdon研究小組發現,如果將已完全分化的小鼠胸腺細胞注射至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時,卵母細胞的某種天然神奇配方會重新設定胸腺細胞並讓其開始表現胚胎幹細胞的特殊轉錄因子 - Oct4 (1)。這項突破性的研究開啟了胚胎幹細胞點石成金術的濫觴。2006年時,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Shinya Yamanaka) 教授的研究小組進一步解開這個神奇配方,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只需要將四種基因 -Oct3/4, Sox2, c-Myc, Klf4- 送入已完全分化的纖維母細胞,即可以把纖維母細胞重新設定變回幹細胞。他們將這種 ”返老還童”的重新設定細胞稱之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 (2)。 iPS細胞的特質類似胚胎幹細胞,只要經由特殊訊號分子的引導,即可將它們轉換成為各種體細胞 (神經細胞或肝臟細胞)。更重要的是,移植到小鼠皮下組織的 iPS細胞也會導致畸胎瘤 (teratomas),這也是胚胎幹細胞的一個重要特質。

許多幹細胞的研究學者對這項石破天驚的研究成果存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四個轉錄因子就可以點石成金的確是太不可思議。然而,山中伸的研究小組在這星期又發表了第二代改良的 iPS細胞 (3)。第一代的 iPS細胞的基因甲基化程度與胚胎幹細胞有著顯著的差異。此外,第一代的 iPS細胞並沒有辦法和成鼠形成嵌合體 (chimera)。為了能更精確地將纖維母細胞完全的轉變成真正的胚胎幹細胞,他們這次還是使用原本的四個轉錄因子,但卻利用另一個特異表現在胚胎幹細胞裡的分子 -Nanog作為鑑定 iPS細胞的標記。另外,他們也在 Nanog載體後接上一段抗藥性基因,如此唯有真正被轉型成功的iPS細胞在加了抗生素的培養皿內才可以生存下來。利用這個改良方式所得到的第二代 iPS細胞不但俱有和胚胎幹細胞幾乎雷同的基因印痕 (imprinting) 模式,它們也可順利地和成鼠形成嵌合體並產生後代。這項結果顯示藉由體細胞 ”返老還童”的第二代 iPS細胞已經跟胚胎幹細胞幾乎是具有一模ㄧ樣的特質了!更令人興奮的是,另外兩個美國的實驗室也利用這四個相同的轉錄因子成功地將體細胞轉變成iPS細胞 (4-5),他們的實驗數據也幾乎完全符合山中伸研究小組發表的結果。這些幹細胞魔術師已儼然成為貨真價實的胚胎幹細胞煉丹士!

筆者去年發表在 Sciscape的“幹細胞的魔術師 - 解開長生不老的轉錄迴圈”文末提到: 這三篇論文已初步地解開幹細胞”永保青春”的神祕面紗,接下來如何利用這個”幹細胞轉錄程式”讓其他體細胞可以”返老還童”變成幹細胞將是更大的挑戰。未來如果能比較癌症細胞,體細胞,與幹細胞在染色質和組蛋白間的協調有何異同,更能實質的為臨床醫學帶來莫大的貢獻。但筆者萬萬沒想到不到一年的光景,這樣的夢想就能完全實現!身為一位科學家,看到這樣的實驗結果固然異常興奮,但看著生物學者與上帝幾乎就是一步之遙時,不免感嘆: How far can we go?

原始論文:

1. Byrne JA et al. Curr Biol. 14:1206-13 (2003).

2. Takahashi, K. & Yamanaka, S. Cell 126, 663–676 (2006).

3. Okita, K., Ichisaka, T. & Yamanaka, S. Nature doi:10.1038/nature05934 (2007).

4. Wernig, M. et al. Nature doi:10.1038/nature05944 (2007).

5. Maherali, N. et al. 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07.05.014 (2007).


參考來源:

Stem cells: From adult to embryo
相關連結:

Reprogrammed fibroblasts identical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BBC: Skin tests offer stem cell hope
New York Times: Biologists Make Skin Cells Work Like Stem Cells

洗蝦水變藍色? 專家:是蝦血與空氣結合所致

洗蝦水變藍色? 專家:是蝦血與空氣結合所致
更新日期:2007/09/06 12:09 記者:記者傅倩瑩、張仲華/台北報導 (EToday)

有民眾發現將新鮮蝦子處理過後的蝦仁放在紙碗中,注入乾淨的自來水將牠們反覆搓洗後,整碗的洗蝦水竟然呈現淡藍色!由於日前大陸進口的白蝦傳出含有致癌抗生素「硝基夫喃」的成分,造成不少民眾擔心自己所購買的蝦仁是否也含有此種化學物質;對此,專家解釋,是因為蝦子的血和空氣氧化後才呈現藍色。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主任冉繁華表示,「實際抓一隻新鮮的活蝦,並抽取血液注入試管中,即可發現原本透明無色的血液靜置5分鐘後,逐漸變成淡藍色,是因為蝦子血與空氣結合氧化後所造成的變化。」

由於日前才傳出大陸進口的白蝦含有化學添加物,讓民眾擔心蝦子是否又被不肖商人添加有害人體的物質,雖然此次「藍色洗蝦水」已證明是虛驚一場,但「食」的安全,仍然是民眾永遠不能輕忽的課題。

Scientists find sex-specific compound in male blue crabs

Scientists find sex-specific compound in male blue crabs
Aug. 22 :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have discovered a chemical compound in male blue crabs that is not present in females.

Published in PLoS One, this is the first research to find an entire enzyme system activated in only one sex of a creature. The re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ead author Robert Kleps, director of the UIC Research Resource Center NMR Lab, says that though hormone level difference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variation between the sexes in anim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existence of a sex-specific metabolite is a previously unrecognised and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biochemical phenomenon.

“It’s possible to speculate tha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sex-specific metabolite might affect an animal’s development, anatomy and biochemistry,” said Kleps, adding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such as susceptibility to heart disease or average life span might be due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metabolite.

He believes that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a sex-specific metabolite exists in one animal, researchers may now review metabolic studies in other animals and humans to look for the presence of a sex-specific metabolite that might have escaped notice in the variation among individuals.

During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s found in an atom of P-31 with a signature “chemical shift” in male gill tissue,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 unique, unidentified phosphorus compound.

Upon analysis of the phosphorus compound, they identified it as 2-aminoethyl phosphonate, an uncommon but well-documented metabolite which is not known to be a hormone.

Similar results were produced when the researchers tested gill tissue from crabs harvested in six different years from the Chesapeake Bay and the gulf coast of Florida, confirm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AEP in males and absence in females is the norm for blue crabs.

Kleps, however, did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could be due to a difference in their diet.

In his papers, he has revealed that a rare gynandromorphic blue crab—one half male, one half female—had been captured by Romuald Lipcius of the 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t 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It is divided down the middle, with a characteristic blue male claw and a female red claw. The underside of the crab is also visibly divided into male and female halves.

After the crab died, Lipcius sent Kleps gill tissue from each side for analysis. The measured levels of AEP from the male and female gills provided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AEP is a sex-specific compound.

“Since both sides of this strange crab have, of necessity, shared a diet and environment, we had completely independent confirmation of the sex-specific nature of this metabolite. That blue crabs have this sex-specific compound may be a fluke, or it might represent a common but overlooked process in animal development,” said Kleps. (ANI)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20070904 -- 原來我會胖,是因為睡太少阿~~︿︿

睡少於4小時 肥胖機率高出73%
更新日期:2007/09/04 16:40 記者:編譯張佑生/報導 (聯合新聞網)
體重過重的人有時會自我解嘲說,連喝水都會胖。事實或許沒這麼誇張,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睡眠不足、甚至空調等諸多看似不可能的因素,都會影響體重。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衛學院的一組團隊研究發現,每晚睡不到四小時的人,比其他人肥胖的機率高出百分之七十三。每晚睡五小時的人,肥胖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五十。如果睡六小時者,肥胖機率比其他人高百分之廿三。

參與研究的海斯菲德博士表示,肥胖與睡眠時間的關聯絕非像一般認知的「醒的時間愈長,吃的愈多」如此簡單,而是睡眠不足會導致荷爾蒙含量有所變化,刺激食慾。

近胖者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克里斯塔吉斯和哈佛大學教授傅勒研究發現,同性的友人和兄弟姊妹之間,互相影響體重的情況比異性來得大,他們稱之為「社交的感染性」。千里之外的朋友對個人體重的影響力,竟然和近鄰不相上下。

有人或許會問:「我吃的和鄰居一樣多,運動量也一樣,為何我比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因上面。英國科學家發現一個變異的基因,大約半數的歐洲人體內含有此一基因,比體內沒有此一基因的歐洲人平均約重一點二公斤。體內有兩個變異基因的歐洲人,六人裡面有一人平均體重比沒有的人重三點二公斤。

空調讓人體維持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無須自行調節體溫。科學家認為如果太冷,人體會燃燒脂肪以保暖。如果太熱,則讓人食慾降低。如果夏季和冬季待在有空調的室內,對體重的自然影響會減退。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顛覆觀念!生物:骨骼不只是骨骼,更是內分泌器官



生物:骨骼不只是骨骼,更是內分泌器官 (轉載自科景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269)

編輯 malfada 報導

骨骼系統不但支持身體、造成運動,還能製造血球細胞、儲存礦物質、協助調節體內pH值,新的研究指出,骨骼更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這個新發現讓骨骼也成為內分泌器官的一份子。

終其一生,人的骨骼就是不斷的形成和被吸收。造骨細胞合成的骨鈣素(osteocalcin),是一種結構蛋白,幫助造骨細胞鈣化形成骨細胞,是骨質增生標記;而噬骨細胞(osteoclast)則是吞噬骨頭,釋放鈣離子。骨骼形成和吸收之間的平衡維持受到許多激素的調控。之前的研究顯示,骨骼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可能會互相影響。脂肪細胞產生的激素--瘦蛋白(leptin),就能影響造骨細胞的數量。反過來說,造骨細胞能否分泌似激素的物質來影響脂肪的代謝或是形成feedback loop,進而調節造骨細胞的生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Gerard Karsenty教授和其研究小組發現,造骨細胞確實藉由內分泌系統調控其他組織的生理狀態,而骨鈣素可能就是直接參與其中的激素。上述的結果發表於2007年8月的《細胞》(Cell)期刊上。

研究小組利用Esp基因缺失的小鼠,模擬骨鈣素增加對小鼠血糖恆定的影響。Esp的缺失會導致骨鈣素大量表現。Esp缺失小鼠的胰臟β細胞增生,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使血糖下降,並使脂肪細胞產生脂聯素(adiponectin),增加肝臟和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脂聯素(adiponectin)的濃度和肥胖呈負相關,餵食高脂肪食物的Esp缺失小鼠比正常小鼠不容易累積脂肪。相反的,缺少骨鈣素的小鼠表現出類似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胰臟β細胞增生減少、葡萄糖不耐症,及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現象。

此外,若讓Esp缺失(大量表現骨鈣素)的小鼠同時缺少一個骨鈣素基因,則血糖的代謝的情形和正常小鼠相似,這證明了Esp基因和骨鈣素在調控血糖代謝的機制中位在同一條途徑,因而使得骨鈣素的表現量經由互補(complement)而恢復成正常值。骨鈣素蛋白質必須經過羧化修飾(γ-carboxylation),才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骨質;相反地,只有未經此修飾的骨鈣素具有激素的活性,因此研究小組也推測,骨鈣素何時扮演結構蛋白或是激素,可能和Esp基因的調控骨鈣素蛋白質的轉譯後修飾有關。

胰島素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骨骼生長,未治療的糖尿病病患也會有骨質疏鬆的現象,這篇研究顯示了骨骼與胰島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根據Science新聞的報導,Karsenty教授表示,實驗結果顯示骨鈣素具有三重功效,提高胰島素的產量、促進組織對胰島素的吸收、及阻止脂肪的累積。這個發現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有重大的意義,期待骨鈣素的研究能有所助益。

原學術論文:
Na Kyung Lee et al., Endocrine Regulation of Energy Metabolism by the Skeleton. Cell, Vol 130, 456-469, 10 August 2007


參考來源:

News@Nature: Not just a bunch of bones
ScienceNow: Not Just Meat Scaffolding(9 August 2007)

找不到頭路 一堆博士家裡蹲!沒想到!這麼快發生!

找不到頭路 一堆博士家裡蹲
更新日期:2007/09/02 09:29 記者: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時電子報)
「我拿的美國長春藤名校博士,為什麼連XX技術學院都不要我?」百無一用果然是書生?頂著洋博士頭銜的Jay,學成歸國大半年,就連去某技術學院應徵教職,都碰壁。他從台北的學校找到彰化、雲林,仍無著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

大學生滿街走、十八分就能上大學不稀奇,如今連博士都爆量。

全台博士生近三萬人

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卅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五八五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約一萬人,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曾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布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都在教育部門,例如在大學任教等。當時博士的年收入,多半為新台幣一百萬到一五○萬元;並有高達六五%的博士認為,其工作與所學非常相關,僅有二.四%認為相關性不高。擁有博士學位,卻在待業中者,僅○.七%。

不少大學促管控名額

如今情況不同,最新的博士就業調查尚未完成;但教育部說,已有不少大學校長向教育部反映研究生過量,應該管控。

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但大學教職有多競爭呢?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該校今年聘請十一名專任教師,應徵者達近百人,多為國內外大學的博士,最後「獲選」的十一名師資,三分之二是國外名校的博士,其餘則是國內台大、政大和中正等國立名校的博士。

黃俊杰說,國內私立大學的博士,除非是全國唯一的專業博士,否則幾乎不可能獲聘至大學任教。

一有教職出缺就擠破頭

交大電子系曾有兩百人爭一個教職情形;各系每個缺額至少都是兩位數競爭。成大,一個缺額也至少廿人來爭取。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以他任教的大氣科學系為例,去年有一個缺,應徵的國內外名校博士達廿、卅人。最後獲取的是一名畢業於台大、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到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優秀學者。

有人自曝在速食店打工

依《大學法》,大學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四個等級;擁有博士學位者,理當可直接獲聘為助理教授,但不少名校的博士竟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卻仍被台大刷下來。

找不到適合工作,面子員幫忙安排工作。還有流浪博士上網自曝,邊找工作,邊在速食店打零工餬口。

美研究:每天喝兩杯紅酒 有助預防攝護腺癌

Jono認為這是動物實驗,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必過渡迷信!至少少量引用一些一定無害,飲酒還是不要過量!

美研究:每天喝兩杯紅酒 有助預防攝護腺癌
更新日期:2007/09/03 00:35 記者:劉學源

(法新社華盛頓三十一日電) 美國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天喝一、兩杯紅酒,有助減少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以紅酒中含有的成分白藜蘆醇餵食雄老鼠,可降低罹患最致命種類攝護腺癌的機率達百分之八十七。

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相較於未餵食白藜蘆醇的老鼠,餵食白藜蘆醇的老鼠即使仍罹患癌症,發展出來的腫瘤也較不嚴重,且腫瘤停止或減緩生長的機率高出百分之四十八。

領導研究的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藥理學和毒物學系專家拉馬帝尼耶發表聲明說,喝紅酒除明顯對心臟健康有益外,日增的証據顯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具有強大化學預防效能,這項研究再添加一項佐証。

拉馬帝尼耶表示,「我每晚喝一杯紅酒,因為我擔心罹患攝護腺癌,我的家族易罹患此疾。」

該大學先前的研究顯示,喝紅酒並非只對男性有益。研究人員去年發現,餵食雌老鼠白藜蘆醇,可顯著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唯一的問題是,在攝護腺癌研究中餵食給雄老鼠的白藜蘆醇的劑量,相當於人類每天喝一瓶紅酒。

拉馬帝尼耶領導的團隊如今正試圖確認,為獲得預防癌症效果,人類到底需攝取多少白藜蘆醇。

與此同時,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表示,醫生建議男性維持平均每天喝兩杯紅酒的習慣,女性則止於每天喝一杯。

此外,可藉由食用葡萄、覆盆子、藍莓或花生等補充白藜蘆醇。

別輕忽任何病痛吧!

醫定要注意/阿伯輕忽廿年 指甲黑痣轉黑色素癌
更新日期:2007/09/02 12:12 記者:記者徐敬芸、王鴻年/台北報導 (EToday)
指甲裡長黑痣相當少見,如果黑痣變大,可要提高警覺,一名50幾歲歐里桑,食指指甲上長了一顆黑痣,20幾年不斷變大,歐里桑卻都不理會,最後整個手指頭變黑、流血流膿,才被家人拖去看醫師,結果發現竟然是黑色素癌第四期,差點性命不保。

一張照片裡右手手指前端不但整個黑色的還流膿,很難想像這一開始其實只是一顆指甲裡頭的小黑痣,一名50幾歲的歐里桑在指甲部分長了黑痣,不斷的擴大,但歐里桑卻不以為意,等到整個手指頭變黑流血,才被家人硬拖去看醫師。

皮膚科醫師王國憲指出:「腫瘤本身的深度,後來整個切到之後發現,已經侵犯到皮下脂肪層,等於是一個第四期的一個深度了。」

拖了20幾年的結果,這顆黑痣已經轉變成黑色素癌第四期,醫師趕緊將手指頭切除,接下來還要密切觀察,癌細胞有沒有擴散到淋巴組織,醫師說除了手掌,像是腳掌也是容易好發黑色素癌的部分。

王國憲說:「黑色素癌它好發的部分,從頭到腳都有可能,就我們國人人種來講,最常好犯的部位是手掌跟腳掌,但其他地方的痣也要注意,尤其是臉上,因為經常日曬。」

提醒民眾,一旦身上的黑痣呈現不規則、邊緣不明顯、顏色不均勻、痣越變越大,甚至大於0.6公分,一定要及早就醫,這些可都是黑色素癌的徵兆。

攀爬類植物是否會影響橋樑結構?地表上的臭氧,可以填補大氣中的臭氧洞嗎?為何貓薄荷會讓貓做出瘋狂舉動?

攀爬類植物是否會影響橋樑結構?地表上的臭氧,可以填補大氣中的臭氧洞嗎?為何貓薄荷會讓貓做出瘋狂舉動

台北的紀英豪問:攀爬類植物是否會影響橋樑結構?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楊永斌回答:這一個問題跟「攀爬類植物對房屋建築有無影響」是很接近的,偶爾我們也會看到某些房屋的牆壁被許多蔓藤所覆蓋,這樣會不會影響房屋的安全呢?以下是幾個思考的方向。在談到橋樑結構的安全之前,先要對橋樑結構的設計有一點概念。橋樑設計時,主要考慮「靜載重」、「活載重」和「地震載重」等幾種。


靜載重所考慮的情況有很多種,但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種情況,就是橋面上塞滿車子,這是最容易發生的情況。在設計時,「塞車情況」的載重就是一種靜載重,再乘上一個大於1的安全係數,就成為設計的載重條件之一。
換句話說,一座設計良好的橋樑,實際的承載力遠比橋樑上擠滿車子的情況大很多,所以就算橋上塞滿車子,橋樑也不會產生裂紋,或者是有過大的變形,駕駛人不必擔心。以攀爬類植物的「重量」而言,應該比不上一部汽車的重量,因此攀爬類植物的重量,對橋樑承載力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

橋樑設計時還須考慮「活載重」的影響,也就是車子通過時產生的衝擊作用,這是車子在靜止時所沒有的效應。因為攀爬類植物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沒有衝擊效應,不會增加橋樑的活載重。

相對於橋樑結構的尺度而言,攀爬類植物可以說是一種「微小」、「柔軟」,而且「局部」的結構,因此,儘管蔓藤也有它的韌性,但是對於增加橋樑結構的強度,其貢獻也非常有限,對於抵抗地震力的作用,應該也可以忽略。

比較麻煩的是,攀爬類植物的根鬚,會隨著混凝土的裂紋往內鑽,造成橋柱或者橋面板混凝土表層的破壞或剝落,使得內部的鋼筋暴露在外,而造成鋼筋的腐蝕,從材料的觀點來看,這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也會降低橋樑結構的承載力。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絕對的,要看攀爬類植物真正分佈的情況來做最後的判斷,不能一語斷定。

當然,如果攀爬類植物攀附的地方,剛好是鋼橋(而不是混凝土橋)的鋼板部份,那麼蔓藤難以穿透,腐蝕的問題也就不重要了。

從環境綠化的角度來看,有些時候攀爬類植物確實可以增加橋樑的美觀,讓一些古橋趣味盎然,符合綠建築的理念。然而,為了維持橋樑結構的壽命,我們在進行橋樑維護時,還是要注意防止讓攀爬類植物破壞到混凝土表面材料的完整性,才能兩全其美。



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市的考克斯問:
地表上的臭氧,可以填補大氣中的臭氧洞嗎?

美國航太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薩拉維區(Ross J. Salawitch)回答:大氣中,臭氧(O3)濃度的高低是相對的,在大氣最底部的對流層,臭氧濃度太高會造成危險,而在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臭氧濃度太低也會造成危險,此外,地表的臭氧也不足以補充我們所稱的臭氧洞。而且,臭氧濃度主要由局部的化學反應來調節,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的溫度差就像是一個屏障,會阻止臭氧跨越到另一層、產生大規模的混合。

平流層臭氧能夠阻隔陽光中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不過,對流層的臭氧濃度升高,可能導致人類的健康問題、造成農作與森林損失。大氣中的自然過程會不斷製造、消耗臭氧,在平流層,陽光的紫外線將氧分子(O2)分解成兩個氧原子,分解後的氧原子會和氧分子再結合,形成臭氧。

有些工業污染物可以抵達平流層,例如氟氯碳化物(CFC),因為它們在對流層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在平流層中,氟氯碳化物被分解成小分子,像是氧化氯(ClO),氧化氯會消耗臭氧,把臭氧變回氧分子。
平流層的臭氧濃度通常是400杜柏生單位(Dobson Unit,簡稱DU,這是臭氧濃度的標準單位)。每年春天,南極極度寒冷的氣候足以導致化學反應,產生高濃度的ClO,摧毀臭氧。在南極臭氧洞,臭氧濃度可以低到85DU。

對流層的臭氧濃度通常在25DU左右,但隨著各地的情況不同,臭氧濃度還是會有大幅的變化。對流層中,陽光的紫外線濃度非常低,因此天然的臭氧製造效率很低,而化石燃燒、生質燃燒等人類活動,會使一氧化碳、碳氫化物、氮氧化物的濃度升高,這些氣體都會參與製造對流層臭氧的一連串反應。

蒙特婁公約已經禁止製造氟氯碳化物,未來50~100年內,平流層臭氧應該可以恢復原狀。人類正在努力研究排放量管制策略,把對流層臭氧控制在不至危害健康的濃度,這些嘗試因為全球工業化而面臨更多挑戰,而且影響對流層臭氧的污染物不只來自當地的排放源,位於上風處的其他國家、甚至其他大陸的排放源也會影響遠處的臭氧濃度。(林筱雯 譯)


為何貓薄荷會讓貓做出瘋狂舉動?

在美國加州夫雷士諾市經營兩間動物醫院的資深獸醫特納(Ramona Turner)解答如下:
不論是小型的家貓還是大型的獅子,貓科動物對荊芥內酯(nepetalactone)都非常的敏感。這種化合物存在於貓薄荷的莖和葉裡面,基本上能夠產生類似貓科動物費洛蒙的作用。
貓薄荷中的荊芥內酯進入動物的鼻部組織後,據信會與蛋白質受器結合,刺激感覺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隨即開啟一連串反應,最後抵達杏仁體(amygdala,位於中腦的兩團神經叢,和情緒反應有關)及下視丘(hypothalamus,腦中的「指揮官腺體」,可調節包括飢餓與情緒在內的各種內在現象)。杏仁體整合資訊,透過神經元把訊息投射到腦部的行為反射區。下視丘經由腦下腺(pituitary gland)調節神經內分泌反應,而對人造費洛蒙產生性反應。

貓聞到貓薄荷的時候,會表現出幾種無法控制的行為,像是頭與身體在植物上摩擦,或者跳、翻滾、喊叫、流口水。上述反應大概持續10分鐘左右。約70~80%的貓對此種植物會有如此的自然反應,但不到幾個月大的小貓咪除外。(張亦葳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9月號】

幫窮人籌錢買藥

幫窮人籌錢買藥
製藥公司並不重視開發中國家疾病的治療市場,克利梅希望以開發利益動機,改變這個狀況。
撰文╱艾培爾(David Appell)
翻譯/黃敏芳

克利梅:利誘藥商生產疫苗
■提倡運用先行市場委託(AMC),使捐贈者在疫苗將以便宜的價錢賣給貧窮國家的情況下,同意為疫苗付出高價。
■製藥商是否能受到勸誘、而為被忽視的疾病製作疫苗?克利梅說:「如果你能讓這件事看起來夠有吸引力,他們就會做。」


那是個灰濛濛、下著毛毛細雨的三月天,在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克利梅(Michael Kremer)回想他大學畢業後的那年(1985年),當時他任教於肯亞的高中。就在那年,他罹患了瘧疾,並且在痊癒過程中,看著其他肯亞同事的病情逐漸惡化下去。提到這裡,他的聲音染上了些許憂鬱,「疾病的負擔在那時是那麼清楚。」他嘆息似地說:「這是個很可怕的難關。把同樣的創業精神與努力,以及市場釋出的創意,投注在這些疾病的工作上,似乎是一件重要的事,」他乾笑了一下,好像他自己也不相信,「就好像在富裕國家對疾病所做的事一樣。」

瘧疾、愛滋病、結核病,以及一大堆鮮為富裕國家所知的疾病,這些重擔壓得貧窮國家喘不過氣來,而且他們無法負擔製藥公司制訂的藥劑價格。因而有些人可能會譴責製藥產業的利益導向,這正是克利梅想利用的一點。他所提倡的一個看法是,政府以及其他捐贈者,應該試著讓製藥業者對瘧疾或結核病疫苗感興趣,就如同他們對普通藥物市場感興趣一樣。「無論他們為乳癌做了什麼,我要他們對瘧疾做同樣的事。」他說道。

對於被忽視的疫苗,目前的研究及發展,主要透過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間的夥伴關係(PPP)來推動,這種夥伴關係讓這些疫苗的研究在過去的五年內蓬勃發展。像「國際愛滋疫苗計畫」這類的非營利團體,從捐贈者那邊得到了經費後,就把這些錢拿來跟生技公司和藥廠打交道。全球疫苗接種聯盟的副執行秘書查佛朗(Michel Zaffran)說,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這件事,「不過現在的程度還不足以令人滿意。」援助團體則跟製藥者協商,希望他們能夠為貧窮國家製造疫苗,不過製藥業者唯恐這樣做將會把疫苗的價錢砍成眾所不樂見的價格。

克利梅則提倡為疫苗建立一種人造市場。捐贈者可以承諾為某種可行的疫苗支付一個總金額,範圍在數億美元到50億美元之間。一旦疫苗製成,捐贈者就能以高單價買下每劑疫苗,直到總金額用完為止;然後,製藥公司就有義務以低價將疫苗提供給貧窮國家。「這個想法很簡單,而且直擊問題的核心:開發中國家沒有足夠的市場來吸引製藥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協會全球衛生組織(BVGH)創辦人泰勒(Wendy Taylor)如此評論。

41歲的克利梅是1997年麥克阿瑟獎的獲獎人,他善於為開發中國家的問題草擬制度上的調整。為了減輕開發中國家的負債,他主張國際社會應該將那些可憎政府的貸款,視為獨裁統治者自己的貸款;也許應該勸阻銀行或其他私人貸方與那些獨裁者之間的借貸。為了打破貧窮國家古文物的黑市交易,他提議將這些藝術品出租給博物館。

克利梅在1998年首次嘗試接觸到疾病治療的金錢獎勵,當時他正在研究公共部門如何買下有效疫苗的所有專利權。一年後,克利梅跟哥倫比亞大學的發展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本刊〈永續發展〉專欄作者)有了一場令人振奮的對話。於是,這個概念發展為「疫苗購買基金」,捐贈者可以承諾購買已經製成的疫苗,而這也是世界銀行所建議的想法。「我們倆都相當熱中於這個買下所有產品的主意。」克利梅說道。在某個討論會上,薩克斯和克利梅在國際援助團體和製藥界的與會者面前介紹了這個概念,那些人都不是那麼好說服的角色。

不過,克利梅沒有被嚇倒,後來還發表了兩篇論文,列出這個概念的原理、設計上的挑戰以及交易的部份。他想像這種購買承諾的方式是一種長期契約,其中詳列臨床診斷、設立獨立的評審委員會,以及要求那些想要疫苗的貧窮國家共同支付的少部份金額。

「進行這個概念的細節會使事情變得大不相同,」克利梅承認。交易是根據「承諾支付金額」的結構來決定。這個結構可以是競爭性的,也就是提供獎金給第一家發展出疫苗的公司;也可以是較為市場化的方法,即可以購買任何符合臨床需求的產品。克利梅表示,捐贈者經由明智決定承諾購買的藥劑價格和數量後,可以選擇要獎勵原始疫苗的快速發展,或是引入往後可能較優越的產品。

某個批評聲浪則認為,現在稱為「先行市場委託(AMC)的購買承諾,將鼓勵製藥業使用那些被拋棄、較為次等的候補疫苗。對於克利梅來說,這是個整體性問題:「如果有某些東西他們認為具有10%機會,我也希望他們把那些東西拿到檯面上來。」

為了成功,購買承諾必須把製藥業者提供疫苗給單一買家的風險降到最低。單一買家,也就是捐贈者,在疫苗發展出來之後,可能會想要以盡可能低的價錢來購買疫苗。美國政府的生物防禦計畫中就提到這樣的危險性,這個計畫於2004年頒佈,為了防禦潛在恐怖份子的威脅,10年內將提撥56億美元以刺激疫苗及藥物的開發,而且美國政府已經從幾家生技公司購買了藥劑。但是目前生物防禦計畫的原始規定已做了更改,讓行政官員能夠斟酌是否購買藥劑、要花多少錢,以及用什麼樣的價錢來購買藥劑,而某些已經花了數百萬美元開發藥物的公司,可能落到沒半個顧客的下場。

在美國全球發展中心,克利梅是一位外來研究員,他在2003年召集了一個團隊,目的是為了研究購買承諾的可行性。團隊成員有經濟學家、律師、公共衛生專家以及製藥產業的代表,這個團體於去年發表他們的建議,其中還包括一些合約的樣本。它提倡讓許多公司來共同分擔一個AMC,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吸引更多製藥產業的參與,而且在環境有所改變的時候,允許貧窮國家可以拒絕購買疫苗。這份努力受到七大工業國(G7)的注意。去年12月的會議中,G7要求世界銀行為六種疾病中的其中一種,提供一份實驗性的提案。這六種疾病分別是:瘧疾、愛滋病、結核病、輪狀病毒、肺炎雙球菌以及人類乳頭瘤病毒。

製藥公司堅稱,AMC可能會和PPP進行競爭。不過克利梅強調,在設計上,只有在疫苗完成的時候,購買承諾才需要和基金聯合在一起。「早先的確有傾向要把這個夥伴關係做為預付基金的另一個選擇,」他承認,「我們不打算從這裡拿掉公共部門的部份。」

事實上,讓製藥產業、捐贈者和公共部門整合在一起似乎是AMC運作的關鍵。製藥業面對的不確定性包括貧窮國家願意購買的疫苗數量,以及如何預先設定長期的價格。G7已經要求世界銀行和全球疫苗接種聯盟(GAVI)協助改進需求的預測,以及其他實行上的議題。國際愛滋疫苗計畫(IAVI)的赫克特(Robert Hecht)指出,國際間在疫苗的採購系統、管理義務的法律及智慧財產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有許多人懷疑這是否能真的運作,同時有很多人希望這能夠成真。」查佛朗說道。

如果克利梅因為過於熱中而出錯,部份是因為他希望幫助那些他所認識、有著相似命運的肯亞人;部份是因為他相信身為一位在組織權力之中的經濟學家,有能力讓動機具體化。「在開發中國家如何制定藥劑價格,是個傾向於在取得與獎勵之間進行爭論的議題,」他說,也就是貧窮對上利益。「在這個爭論中,雙方都是使用現有的體制。我試著找出方法,好讓市場朝向對民眾有益的方向運作。」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8月號】

幫窮人籌錢買藥

科學easy learn

科學easy learn
伸卡球魔力何來?—變化球密技大解析
撰文╱李名揚

絕大部份的人扮演投手投出一顆棒球時,都是從上往下揮臂投出,所以這顆棒球的後面(靠投手的一面),會很自然地被投手的手指帶動而往下旋轉,於是這顆球就以「後面向下、下面向前、前面向上、上面向後」的方向旋轉,朝本壘板上空的好球帶飛去。
專長流體力學的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陳政宏表示,投手要投變化球,就要在出手時,用手指或手腕的力量,改變棒球的旋轉方向,藉著自然界的「白努利定律」,也就是「速度較快的氣流,壓力較小」,使球轉彎。

白努利定律
捷運和火車月台,都會在地上畫一條黃線,媽媽總告誡小孩子,車子進站時,不要太靠近鐵軌,原因就是當捷運或火車在我們面前經過時,車廂和我們之間的氣流速度很快,壓力降低,而我們身後離車廂較遠的地方,壓力不變;相較之下身後壓力較大,就會把我們往車廂推動,尤其小孩子體重輕、力氣小,很容易發生危險。
飛機起飛也是根據白努利定律,機翼的形狀是下面平直、上面彎曲成流線形,當氣流流過機翼上下兩側時,會同時到達機翼後方,結果機翼上面的氣流因為跑的距離比較遠,速度必須比較快,壓力就降低;相較之下機翼下面的壓力較大,就把飛機向上舉起,飛機就起飛了。

當一顆球邊轉動邊前進時,轉動兩側的氣流速度會不一樣,一般人投的「後面向下、下面向前、前面向上、上面向後」旋轉的棒球,由於氣流方向跟球前進方向相反,會由前往後,結果經過棒球下側的氣流,會被「向前」的旋轉減慢速度,而上側的氣流則會加速;於是這顆棒球的上側壓力變小,下側壓力變大,若不考慮重力的影響,球會稍往上飄。
常見受到白努利效應影響而改變方向的球種有快速直球、伸卡球、滑球、卡特球和曲球。另外變速球是因為和快速直球有明顯速差而發揮威力,指叉球是減少旋轉使風阻增加,讓球「煞車」,重力就會使球下墜。……………

【意猶未盡嗎?還有更多球種介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