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就睡覺會變胖嗎?
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健康促進學教授巴尼斯(Jeremy Barnes)解答如下:
雖然在完全不知道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及遺傳等條件的情況下,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快步走能消耗的卡路里比睡午覺來得多。
只不過,「睡覺」並不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體重控制的真正關鍵在於長時間下的能量平衡,也就是卡路里(或能量)的攝取與消耗之間是否平衡。當我們攝取的能量比消耗的多,不論多出來的卡路里原本來自脂肪、醣類、蛋白質或酒精,最後都會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很不幸的,在美國很多人吃進身體的能量比實際用掉的多,導致有將近1/3的成年人肥胖,另有1/3的人超過標準體重。
有趣的是,近來有些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或只睡很少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還容易增加體重。但是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似乎主要是能提高或降低食慾的激素受到睡眠改變的影響,而不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所致。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8月號】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20070830 -- 愛美的女性注意一下吧!!小心胎盤素摟!
全國首例狂牛症?美容師打胎盤素 腦部呈空洞和絲狀
更新日期:2007/08/30 12:12 記者:記者黃琮群/台南報導 (EToday)
為了漂亮打胎盤素美容的人可千萬要注意了,台南成大醫院出現全國首例,一名美容師疑似因為長期施打胎盤素,在10個月前出現記憶力快速衰退的情況,很快連路都走不穩,檢查後發現她腦部有空洞和絲狀組織,就跟狂牛症患者腦部的症狀相同,現在這名美容師己經呈植物人狀態。
成大醫院在診斷出這名美容師疑似是狂牛症患者後,全面戒備,因為這種病的感染過程還不是很明確,只知道會經由患者的腦脊髓液傳染,所以對患者是採獨立病房隔離治療,醫護人員進出也穿著隔離衣。
患者在去年11月出現嚴重的記憶衰退,到了年底更是路都走不穩,住院治療病程快速惡化,到現在四肢及身體動彈不得,雖然意識清楚,但是只能眨眼睛。成大醫院做了腦部檢查後,發現這名美容師的腦部有空洞及絲狀組織,與庫賈氏症患者也就是狂牛症患者的腦部海棉空洞化症狀相同,懷疑她就是染上了狂牛症,而通常從發病到死亡,通常只有1年時間。
醫院檢視患者可能的感染徑,發現她並沒有去過狂牛症盛行的地區,或吃過生病牛隻,也沒動過手術或是有類似的家族病史,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因為她是一名美容師,長期施打或是吃胎盤素。
由於胎盤素的來源她並不清楚,讓醫生懷疑可能是胎盤素惹的禍,接到通報的疾管局認為,雖然醫界一致判斷由牛羊提煉的胎盤素,很可能傳染狂牛症,但是並沒有案例。
雖然疾管局對這個病例持保留態度,不過施打來路不明的胎盤素,除了狂牛症、愛滋病外,還可能染上其它傳染病,愛美的人真的要特別當心。
更新日期:2007/08/30 12:12 記者:記者黃琮群/台南報導 (EToday)
為了漂亮打胎盤素美容的人可千萬要注意了,台南成大醫院出現全國首例,一名美容師疑似因為長期施打胎盤素,在10個月前出現記憶力快速衰退的情況,很快連路都走不穩,檢查後發現她腦部有空洞和絲狀組織,就跟狂牛症患者腦部的症狀相同,現在這名美容師己經呈植物人狀態。
成大醫院在診斷出這名美容師疑似是狂牛症患者後,全面戒備,因為這種病的感染過程還不是很明確,只知道會經由患者的腦脊髓液傳染,所以對患者是採獨立病房隔離治療,醫護人員進出也穿著隔離衣。
患者在去年11月出現嚴重的記憶衰退,到了年底更是路都走不穩,住院治療病程快速惡化,到現在四肢及身體動彈不得,雖然意識清楚,但是只能眨眼睛。成大醫院做了腦部檢查後,發現這名美容師的腦部有空洞及絲狀組織,與庫賈氏症患者也就是狂牛症患者的腦部海棉空洞化症狀相同,懷疑她就是染上了狂牛症,而通常從發病到死亡,通常只有1年時間。
醫院檢視患者可能的感染徑,發現她並沒有去過狂牛症盛行的地區,或吃過生病牛隻,也沒動過手術或是有類似的家族病史,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因為她是一名美容師,長期施打或是吃胎盤素。
由於胎盤素的來源她並不清楚,讓醫生懷疑可能是胎盤素惹的禍,接到通報的疾管局認為,雖然醫界一致判斷由牛羊提煉的胎盤素,很可能傳染狂牛症,但是並沒有案例。
雖然疾管局對這個病例持保留態度,不過施打來路不明的胎盤素,除了狂牛症、愛滋病外,還可能染上其它傳染病,愛美的人真的要特別當心。
20070830 -- 貓狗罐頭拉警報
貓狗罐頭拉警報
瞞過蛋白質的標準測試很容易,但食品業仍對其他測試法猶豫不決。
撰文╱史奈德( Alison Snyder )
翻譯/黃鈺敏
狗狗別吃:在寵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使蛋白質的含量出現不正常的結果,瞞過了那些以檢驗氮(以此代表蛋白質)為主的標準測試。
今年春天,美國數以百計的狗與貓開始生病,經過政府官員的追蹤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三聚氰胺(melamine)。三聚氰胺是一種可在塑膠與肥料中發現的化合物,含有許多氮原子,三聚氰胺如果被動物攝取了,會在牠們的腎臟內形成結晶而引發腎衰竭。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事後表示,動物食品製造商可能故意在麥麩與米麩中加入富含氮的化合物,讓測試出的蛋白質含量提高。濃縮物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食品在市場中的售價也越高。
不管在食品中有意或無意加入富含氮的化合物,三聚氰胺能偷偷通過標準工業蛋白質的分析,顯示這項有百年歷史的測試方法應該重新評估。儘管還有許多其他測試方法可供選擇,但仍有待食品業改用。
傳統的食品蛋白質含量測試方法,是由一位丹麥釀酒商克耳達(Johann Kjeldahl)在1800年代後期所發展出來的。
這個分析技術是利用強酸來浸漬樣本,分解其中的有機物並釋放出氮,稍後氮則被轉化成氨。從氨的含量可以換算出在原始樣本中的氮含量,並以此表示出蛋白質的含量。
來自麻州大學阿摩斯特分校的食品科學家麥克雷蒙(Julian McClements)表示:「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有力且精確的方法。」這個方法吸引人,主要是因為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的產品與蛋白質上。另一個利用氮基的類似技術「杜馬斯法」(Dumas test),在食品業裡也相當普遍,這種測試法仰賴燃燒樣本來釋放出氮。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是一個為各類分析方法設定標準的科學機構,杜馬斯法被AOAC列為測量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標準方法。
利用氮基的方法也許經過試驗,但結果並不完全真實。這類的測試方法假設食品中所有氮的來源,都是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如果被分析的食品沒有摻入雜質,那麼這項假設便是合理的,因為食品中的其他主要成份(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並不含有氮。但這些測試方法檢測的是來自蛋白質和非蛋白質的全部氮含量,而不是真的直接測量蛋白質。
因此,任何富含氮的化學物質都可能騙過克耳達或杜馬斯測試法。在上述的寵物食品醜聞裡,因為無法區別出來來自三聚氰胺的氮與來自胺基酸的氮,結果在計算樣本中的蛋白質含量時,這些氮都計算進去了。……………………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9月號】
20070830 -- 3D結構的太陽能電池
作者:Tzu-Ming Lu
2007/04/23
Georgia Tech 的科學家製造出3D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更輕,更小,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
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多為平面結構。照射於電池上的光子有一部分直接被反射,而進入的光子也不會百分之百被吸收,能量利用效率受限。若將可吸收光子的材料加厚,的確可增加光子被吸收的比率。但由於材料變厚,在材料被激發的電子電洞對必須移動較遠的距離才能到達電極,在中途就結合的機率增大,因此量子效率降低。
Georgia Tech的研究人員Jud Ready等人,以矽晶圓作為基板,在特定位置上鍍上一層鐵,再以鐵為催化劑,在其上成長奈米碳管,最後再用分子束磊晶(MBE)成長真正用來吸收光子的半導體。整個立體結構看起來就像是都市裡林立的高樓。
當光線照射在這個元件上時,許多光子會被困在“高樓”之間,最終被主要材料吸收,因此大幅提升光子吸收的效率。同時,因為不需特別將結構加厚以吸收光子,量子效率也隨之提高。
由於其輕薄短小高效率的特性,這項發明可望應用在太空梭的動力來源。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將是找出最佳的吸光材料,以及將“高樓”的尺寸最佳化
新聞來源:
sciscape
取材自:
ScienceDaily: 3D Solar Cells Boost Efficiency While Reducing Size, Weight
2007/04/23
Georgia Tech 的科學家製造出3D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更輕,更小,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
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多為平面結構。照射於電池上的光子有一部分直接被反射,而進入的光子也不會百分之百被吸收,能量利用效率受限。若將可吸收光子的材料加厚,的確可增加光子被吸收的比率。但由於材料變厚,在材料被激發的電子電洞對必須移動較遠的距離才能到達電極,在中途就結合的機率增大,因此量子效率降低。
Georgia Tech的研究人員Jud Ready等人,以矽晶圓作為基板,在特定位置上鍍上一層鐵,再以鐵為催化劑,在其上成長奈米碳管,最後再用分子束磊晶(MBE)成長真正用來吸收光子的半導體。整個立體結構看起來就像是都市裡林立的高樓。
當光線照射在這個元件上時,許多光子會被困在“高樓”之間,最終被主要材料吸收,因此大幅提升光子吸收的效率。同時,因為不需特別將結構加厚以吸收光子,量子效率也隨之提高。
由於其輕薄短小高效率的特性,這項發明可望應用在太空梭的動力來源。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將是找出最佳的吸光材料,以及將“高樓”的尺寸最佳化
新聞來源:
sciscape
取材自:
ScienceDaily: 3D Solar Cells Boost Efficiency While Reducing Size, Weight
20070830 -- 咖啡苦味從何而來?
作者:John C. H. Chen
(轉載自新聞來源:sciscape,取材自:ScienceNow: Coffee's Bitter Mystery)
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帶給咖啡苦味的分子。
人類引用咖啡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咖啡不但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份,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例如德國作曲家巴赫就曾經為咖啡寫過一首〔咖啡〕清唱劇,來描寫他對咖啡的愛好。
一杯咖啡中,大概含有三十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不同的化合物帶給了咖啡複雜的味道,例如酸味、澀味、苦味等等。早在1930年起,便陸陸續續有許多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咖啡中的各式化學分子對咖啡風味的影響。但是對於咖啡的苦味,相關的研究卻不多。
德國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Thomas Hofmann決定對咖啡的苦味加以研究。他將煮好的咖啡進行過濾,發現一些分子量最小的分子味道最苦。於是他針對這點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發現其中一個分子是綠原酸內酯(chlorogenic acid lactone)。綠原酸存在於大多數的植物中,解離之後便會成為綠原酸內酯。因此他們分析一系列不同烘培程度的咖啡,來測試綠原酸內酯的含量。
他們發現烘焙生的咖啡豆會使綠原酸分解成綠原酸內酯,使咖啡帶有溫和的苦味。再繼續烘焙的結果會使綠原酸內酯分解為苯基林丹(phenylindanes),這時便會產生強力的苦味。這項研究成果在今年的美國化學年會上發表。
知道咖啡苦味的來源除了增加我們對咖啡的認識之外,另一個更感興趣的可能會是咖啡製造商。他們或許可以從這項研究找到如何減輕咖啡苦味的方法,讓咖啡能讓更多的人接受。
(轉載自新聞來源:sciscape,取材自:ScienceNow: Coffee's Bitter Mystery)
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帶給咖啡苦味的分子。
人類引用咖啡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咖啡不但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份,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例如德國作曲家巴赫就曾經為咖啡寫過一首〔咖啡〕清唱劇,來描寫他對咖啡的愛好。
一杯咖啡中,大概含有三十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不同的化合物帶給了咖啡複雜的味道,例如酸味、澀味、苦味等等。早在1930年起,便陸陸續續有許多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咖啡中的各式化學分子對咖啡風味的影響。但是對於咖啡的苦味,相關的研究卻不多。
德國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Thomas Hofmann決定對咖啡的苦味加以研究。他將煮好的咖啡進行過濾,發現一些分子量最小的分子味道最苦。於是他針對這點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發現其中一個分子是綠原酸內酯(chlorogenic acid lactone)。綠原酸存在於大多數的植物中,解離之後便會成為綠原酸內酯。因此他們分析一系列不同烘培程度的咖啡,來測試綠原酸內酯的含量。
他們發現烘焙生的咖啡豆會使綠原酸分解成綠原酸內酯,使咖啡帶有溫和的苦味。再繼續烘焙的結果會使綠原酸內酯分解為苯基林丹(phenylindanes),這時便會產生強力的苦味。這項研究成果在今年的美國化學年會上發表。
知道咖啡苦味的來源除了增加我們對咖啡的認識之外,另一個更感興趣的可能會是咖啡製造商。他們或許可以從這項研究找到如何減輕咖啡苦味的方法,讓咖啡能讓更多的人接受。
20070830 -- 南韓科學家黃禹錫造假也做出貢獻???
假的複製幹細胞卻帶來了真正的大驚奇
(轉載自新聞來源:sciscape,取材自:News@Nature: Korean stem cells unmasked)
兩年前,南韓科學家黃禹錫在 Science 期刊上發表以十一個捐贈者提供的體細胞進行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即俗稱的複製)技術產生了四十個幹細胞株的論文。但在同年年底,這些細胞株卻被證明不是不存在就是非經由 SCNT 所產生,且這樣的"錯誤"實為蓄意假造。然而,在哈佛大學的 Kitai Kim 及其團隊重新審視其中一個細胞株的基因組結構之後,證明此細胞株係透過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 所產生,並且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個被製造出的孤雌生殖人類幹細胞株 (pES)。諷刺的是黃禹錫及其團隊卻忽略了此無論在科學上或臨床潛力上皆屬極為重大的發現,反而將其偽造為一 SCNT 細胞株。
事實上在二零零五年首爾大學內部調查的結果即提出了該細胞株--SCNT-hES-1--的來源可能為孤雌生殖,亦即,這是一個直接由僅有單套染色體的卵細胞所發育成的幹細胞株。然而,SCNT-hES-1 的基因構造有些不符合預期中孤雌生殖所產生的細胞應有的特質,因此 SCNT-hES-1 的起源便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根據過去的推測,孤雌生殖產生的細胞的基因構造應該幾乎全為同型接合 (homozygous), 亦即,任何一對成對染色體的序列都應該幾乎完全相同。然而,隨著利用老鼠的卵細胞製造孤雌生殖幹細胞株的技術的發展,研究者發現此種細胞株的基因構造中含有顯著的異型接合 (heterozygous ) 現象。此現象的來源則是在孤雌生殖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不正常重組,且這些重組現象並非隨機發生,而是集中於染色體上的特定區域(視不同的孤雌生殖機制而有不同)。相對地,在一般的體細胞的基因構造中,異型接合的現象應該是均勻分布的。
Kitai Kim 及其同僚檢視了五個 pES 以及三十個 SCNT 細胞株以及黃禹錫論文中的 SCNT-hES-1 細胞株的單核甘酸多型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特徵,研究結果顯示 SCNT-hES-1 符合 pES 的特徵而非 SCNT 細胞株。
透過孤雌生殖製造出的幹細胞理論上具有不輸複製幹細胞的醫療潛力,而 SCNT-hES-1 是已知世界上第一個 pES, 卻因假造 SCNT 幹細胞事件而而錯失了原本應歸功於黃禹錫團隊的重大成就,無怪乎本論文的通訊作者 George Q. Daley 將此事稱為 "unfortunate irony".
(轉載自新聞來源:sciscape,取材自:News@Nature: Korean stem cells unmasked)
兩年前,南韓科學家黃禹錫在 Science 期刊上發表以十一個捐贈者提供的體細胞進行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即俗稱的複製)技術產生了四十個幹細胞株的論文。但在同年年底,這些細胞株卻被證明不是不存在就是非經由 SCNT 所產生,且這樣的"錯誤"實為蓄意假造。然而,在哈佛大學的 Kitai Kim 及其團隊重新審視其中一個細胞株的基因組結構之後,證明此細胞株係透過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 所產生,並且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個被製造出的孤雌生殖人類幹細胞株 (pES)。諷刺的是黃禹錫及其團隊卻忽略了此無論在科學上或臨床潛力上皆屬極為重大的發現,反而將其偽造為一 SCNT 細胞株。
事實上在二零零五年首爾大學內部調查的結果即提出了該細胞株--SCNT-hES-1--的來源可能為孤雌生殖,亦即,這是一個直接由僅有單套染色體的卵細胞所發育成的幹細胞株。然而,SCNT-hES-1 的基因構造有些不符合預期中孤雌生殖所產生的細胞應有的特質,因此 SCNT-hES-1 的起源便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根據過去的推測,孤雌生殖產生的細胞的基因構造應該幾乎全為同型接合 (homozygous), 亦即,任何一對成對染色體的序列都應該幾乎完全相同。然而,隨著利用老鼠的卵細胞製造孤雌生殖幹細胞株的技術的發展,研究者發現此種細胞株的基因構造中含有顯著的異型接合 (heterozygous ) 現象。此現象的來源則是在孤雌生殖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不正常重組,且這些重組現象並非隨機發生,而是集中於染色體上的特定區域(視不同的孤雌生殖機制而有不同)。相對地,在一般的體細胞的基因構造中,異型接合的現象應該是均勻分布的。
Kitai Kim 及其同僚檢視了五個 pES 以及三十個 SCNT 細胞株以及黃禹錫論文中的 SCNT-hES-1 細胞株的單核甘酸多型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特徵,研究結果顯示 SCNT-hES-1 符合 pES 的特徵而非 SCNT 細胞株。
透過孤雌生殖製造出的幹細胞理論上具有不輸複製幹細胞的醫療潛力,而 SCNT-hES-1 是已知世界上第一個 pES, 卻因假造 SCNT 幹細胞事件而而錯失了原本應歸功於黃禹錫團隊的重大成就,無怪乎本論文的通訊作者 George Q. Daley 將此事稱為 "unfortunate irony".
20070830 -- 果然我壓力過大(@@因為太胖了!)
生物:發現壓力與肥胖的新連結 (轉載自科景Sciscape)
編輯 文文 報導
長期壓力加上高熱量飲食讓人肥胖。喬治亞大學的科學家藉由抑制脂肪組織對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 Y)的反應,在老鼠的模型當中成功控制因壓力加上高熱量飲食所引起的肥胖。
過去的研究認為,壓力所造成的肥胖是因為我們的食慾中樞受到壓力的影響,無法正常控制攝食行為,亦即讓我們在吃下許多食物後,仍感到飢餓,繼續過量進食。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即使讓受試者攝取含相同熱量的飲食,處於長期壓力的人比沒有壓力的人更容易發胖。這些研究暗示,壓力不只使人食慾增加,更可能透過某種與食量無關的機轉使人發胖。
當處於緊張、有壓力的情況下,身體會不自主的冒冷汗或心跳加快,這些生理反應主要是由於周邊的交感神經興奮所造成的。不僅如此,交感神經分泌的正腎上腺素還會加速脂肪組織的分解與燃燒。但是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之前就發現神經胜肽Y會在長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從交感神經釋放出來,而其他研究也顯示去除神經胜肽Y受器(receptor)的基因會使老鼠體重減輕。因此同一個研究小組針對神經胜肽Y對壓力和肥胖之間的關聯做了更進一歩的研究。他們發現,雖然短時間內,交感神經的興奮會造成體脂肪減少,但長期壓力造成的神經胜肽Y的釋放會促進脂肪細胞增生,也會造成脂肪組織附近的血管增生,如此雙重效應使得脂肪增生遠超過正腎上腺素造成的分解反應。
深入研究脂肪細胞受神經胜肽Y活化的分子機轉後,科學家有令人興奮的發現。當他們利用藥物抑制脂肪細胞的神經胜肽Y受器時,原本因壓力和高熱量飲食而肥胖的老鼠,在腹部施以藥物後,體重下降,腹部脂肪也明顯減少(但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沒有變化)。這項結果顯示,局部抑制神經胜肽Y受器可以減少此部位的脂肪堆積。若是這項醫療方式通過人體測試,這種簡便又有效的減肥治療將對整型外科與相關醫療市場有革命性的改變。
其實肥胖疾病相關的基礎研究不僅幫助找尋正確的醫療方法,更重要的是去瞭解各種代謝異常所引發疾病根本的原因。本篇研究顯示長期的壓力是促使高熱量飲食引發肥胖的因素,而由壓力引發的脂肪組織增生是可以被局部調控。
原始論文:
Kuo, L.E. et al. Neuropeptide Y acts directly in the periphery on fat tissue and mediates stress-induced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13, 803 – 811 (2007).
參考來源:
Nature Medicine: Neuropeptide Y acts directly in the periphery on fat tissue
編輯 文文 報導
長期壓力加上高熱量飲食讓人肥胖。喬治亞大學的科學家藉由抑制脂肪組織對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 Y)的反應,在老鼠的模型當中成功控制因壓力加上高熱量飲食所引起的肥胖。
過去的研究認為,壓力所造成的肥胖是因為我們的食慾中樞受到壓力的影響,無法正常控制攝食行為,亦即讓我們在吃下許多食物後,仍感到飢餓,繼續過量進食。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即使讓受試者攝取含相同熱量的飲食,處於長期壓力的人比沒有壓力的人更容易發胖。這些研究暗示,壓力不只使人食慾增加,更可能透過某種與食量無關的機轉使人發胖。
當處於緊張、有壓力的情況下,身體會不自主的冒冷汗或心跳加快,這些生理反應主要是由於周邊的交感神經興奮所造成的。不僅如此,交感神經分泌的正腎上腺素還會加速脂肪組織的分解與燃燒。但是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之前就發現神經胜肽Y會在長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從交感神經釋放出來,而其他研究也顯示去除神經胜肽Y受器(receptor)的基因會使老鼠體重減輕。因此同一個研究小組針對神經胜肽Y對壓力和肥胖之間的關聯做了更進一歩的研究。他們發現,雖然短時間內,交感神經的興奮會造成體脂肪減少,但長期壓力造成的神經胜肽Y的釋放會促進脂肪細胞增生,也會造成脂肪組織附近的血管增生,如此雙重效應使得脂肪增生遠超過正腎上腺素造成的分解反應。
深入研究脂肪細胞受神經胜肽Y活化的分子機轉後,科學家有令人興奮的發現。當他們利用藥物抑制脂肪細胞的神經胜肽Y受器時,原本因壓力和高熱量飲食而肥胖的老鼠,在腹部施以藥物後,體重下降,腹部脂肪也明顯減少(但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沒有變化)。這項結果顯示,局部抑制神經胜肽Y受器可以減少此部位的脂肪堆積。若是這項醫療方式通過人體測試,這種簡便又有效的減肥治療將對整型外科與相關醫療市場有革命性的改變。
其實肥胖疾病相關的基礎研究不僅幫助找尋正確的醫療方法,更重要的是去瞭解各種代謝異常所引發疾病根本的原因。本篇研究顯示長期的壓力是促使高熱量飲食引發肥胖的因素,而由壓力引發的脂肪組織增生是可以被局部調控。
原始論文:
Kuo, L.E. et al. Neuropeptide Y acts directly in the periphery on fat tissue and mediates stress-induced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13, 803 – 811 (2007).
參考來源:
Nature Medicine: Neuropeptide Y acts directly in the periphery on fat tissue
醫學:貝多芬死因的新發現 (來自科景Sciscape)
[Aug 30, 2007]
醫學:貝多芬死因的新發現 (來自科景Sciscape)
編輯 John C. H. Chen 報導
奧地利科學家對貝多芬所留下來的頭髮進行分析之後發現,貝多芬死前所接受的治療某種程度可能是減輕了貝多芬的痛苦,但卻加重了他鉛中毒的程度。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December 17, 1770 – March 26, 1827) 絕對可以被稱為是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他去世之時,許多的親朋好友在瞻仰他的儀容時,就順手剪了一繓貝多芬的頭髮作為紀念,而這些頭髮則成為科學家用來了解貝多芬為何在57歲的壯年過世的線索。
在貝多芬死前的四個月,貝多芬的腹部開始產生腫脹,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肝硬化。餵了減輕貝多芬的疼痛,貝多芬的醫師Andreas Wawruch利用腹部穿刺(Abdominal puncture)來排除貝多芬腹部的積水。前後做了四次,排出了7.7到14公升不等的積水。根據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結果,貝多芬死前有著嚴重的鉛中毒症狀。但是鉛中毒跟治療腹部腫脹有什麼關係呢?
人的頭髮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由血液所提供,換言之,根據頭髮中不同位置的成分,可以用來推論個人每日的健康狀況。奧地利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的Christian Reiter根據貝多芬所遺留下的頭髮,發現了鉛中毒與貝多芬治療腹部腫脹的關係。他將貝多芬的頭髮按照時間分段並進行分析,同時比對貝多芬所留下來的日記,結果發現在貝多芬進行腹部穿刺排除積水的日子裡,貝多芬頭髮內的鉛濃度大幅提高。這顯示腹部穿刺可能導致貝多芬鉛中毒的情形更加惡化。另外Reiter也認為,清潔傷口時所用的鉛鹽也是再成貝多芬鉛中毒的另一個兇手。所以簡單的說,貝多芬所做的腹部穿刺或許減輕了他的疼痛,但在另一方面卻可能是加速他死亡的原因。
這項研究的英文翻譯將發表於The Beethoven Journal。
參考來源:
ScienceNow: Beethoven Dead From Lead?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本文採"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之創用CC轉載授權模式,詳細版權聲明與轉載規定請見 http://sciscape.org/copyright.php,首次轉載本站新聞報導者請務必詳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Taiwan License.
醫學:貝多芬死因的新發現 (來自科景Sciscape)
編輯 John C. H. Chen 報導
奧地利科學家對貝多芬所留下來的頭髮進行分析之後發現,貝多芬死前所接受的治療某種程度可能是減輕了貝多芬的痛苦,但卻加重了他鉛中毒的程度。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December 17, 1770 – March 26, 1827) 絕對可以被稱為是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他去世之時,許多的親朋好友在瞻仰他的儀容時,就順手剪了一繓貝多芬的頭髮作為紀念,而這些頭髮則成為科學家用來了解貝多芬為何在57歲的壯年過世的線索。
在貝多芬死前的四個月,貝多芬的腹部開始產生腫脹,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肝硬化。餵了減輕貝多芬的疼痛,貝多芬的醫師Andreas Wawruch利用腹部穿刺(Abdominal puncture)來排除貝多芬腹部的積水。前後做了四次,排出了7.7到14公升不等的積水。根據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結果,貝多芬死前有著嚴重的鉛中毒症狀。但是鉛中毒跟治療腹部腫脹有什麼關係呢?
人的頭髮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由血液所提供,換言之,根據頭髮中不同位置的成分,可以用來推論個人每日的健康狀況。奧地利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的Christian Reiter根據貝多芬所遺留下的頭髮,發現了鉛中毒與貝多芬治療腹部腫脹的關係。他將貝多芬的頭髮按照時間分段並進行分析,同時比對貝多芬所留下來的日記,結果發現在貝多芬進行腹部穿刺排除積水的日子裡,貝多芬頭髮內的鉛濃度大幅提高。這顯示腹部穿刺可能導致貝多芬鉛中毒的情形更加惡化。另外Reiter也認為,清潔傷口時所用的鉛鹽也是再成貝多芬鉛中毒的另一個兇手。所以簡單的說,貝多芬所做的腹部穿刺或許減輕了他的疼痛,但在另一方面卻可能是加速他死亡的原因。
這項研究的英文翻譯將發表於The Beethoven Journal。
參考來源:
ScienceNow: Beethoven Dead From Lead?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本文採"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之創用CC轉載授權模式,詳細版權聲明與轉載規定請見 http://sciscape.org/copyright.php,首次轉載本站新聞報導者請務必詳讀。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Taiwan License.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20070827 -- 感冒了,來杯熱咖啡??
快感冒了 不妨來杯熱咖啡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7/08/27 04:39 記者: 張翠芬/台北報導
咖啡除了可以提神現在又增加一項功能感冒初期若臨時找不到藥物喝咖啡是不錯的應急方法
網路傳播訊息無遠弗屆,但是真真假假讓人半信半疑,其中有則方法是喝咖啡能治感冒,到底可信度如何,且看我們的解析。
★網路流言
提供一則萬芳醫院醫師的密招,方法是「如果感覺已經開始流鼻水、連續打噴嚏、有點頭痛,就是快要感冒了!趕緊先喝2、3杯熱開水(不可以喝冰的) 等3、5分鐘,再沖一杯咖啡,任何咖啡都可以,三合一的最方便了,鐵罐子的咖啡也可以,一定要熱的喝才有效(不可冰)。2、30分鐘以後,咖啡和先前喝的開水會讓你想尿尿,而且,流鼻水、打噴嚏、頭痛都慢慢不見了!
為什麼咖啡這麼好用?因為咖啡可以讓你加速排尿,加上先喝的開水,可以把已經侵入繁殖的病毒,從身體裡「洗」掉大部分。咖啡有提神、興奮的作用,會讓低迷不振的免疫功能提振起來,病毒從尿尿排掉了,免疫功能又加強了,感冒惡化的可能當然降低不少。」
★流言大解析
這是最近網路流傳的一則治感冒偏方,由於颱風大雨過後,天氣轉涼,感冒病號增多,不少網友四處轉寄這則偏方讓快感冒的朋友應急DIY。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魏亞夫表示,咖啡含咖啡因成分,確實可緩解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但咖啡並無法提升免疫力,如果感冒病情嚴重,還是要就醫治療。
提升免疫? 嘸影啦!
魏亞夫表示,這則網路流言「不完全是錯誤的」,因為感冒初期多喝熱水可以加速身體循環,咖啡因則是坊間複方感冒成藥中含有的成分,「多喝水加上一杯熱咖啡」,在感冒初期是不錯的應急方法;流言中較有爭議的說法是,關於免疫力提升和洗掉病毒的部分,因為咖啡並無提升免疫的功能,而且病毒一旦入侵人體,也不是這樣就能排出體外。
可以用來應急
從醫學角度,咖啡因還真的神通廣大,魏亞夫說,咖啡因對鼻黏膜血管有收縮作用,因此可緩解流鼻涕、打噴嚏症狀,對於緊張性或血管性引起的頭痛,咖啡因也有止痛功效,另外,咖啡因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舒張效果,氣喘發作引起嚴重咳嗽,若臨時找不到藥物,喝杯咖啡或濃茶應急,一個小時即可緩解症狀;因此,如果你真的快感冒了,多喝水加上熱咖啡,真的能幫上一些忙!
更新日期:2007/08/27 04:39 記者: 張翠芬/台北報導
咖啡除了可以提神現在又增加一項功能感冒初期若臨時找不到藥物喝咖啡是不錯的應急方法
網路傳播訊息無遠弗屆,但是真真假假讓人半信半疑,其中有則方法是喝咖啡能治感冒,到底可信度如何,且看我們的解析。
★網路流言
提供一則萬芳醫院醫師的密招,方法是「如果感覺已經開始流鼻水、連續打噴嚏、有點頭痛,就是快要感冒了!趕緊先喝2、3杯熱開水(不可以喝冰的) 等3、5分鐘,再沖一杯咖啡,任何咖啡都可以,三合一的最方便了,鐵罐子的咖啡也可以,一定要熱的喝才有效(不可冰)。2、30分鐘以後,咖啡和先前喝的開水會讓你想尿尿,而且,流鼻水、打噴嚏、頭痛都慢慢不見了!
為什麼咖啡這麼好用?因為咖啡可以讓你加速排尿,加上先喝的開水,可以把已經侵入繁殖的病毒,從身體裡「洗」掉大部分。咖啡有提神、興奮的作用,會讓低迷不振的免疫功能提振起來,病毒從尿尿排掉了,免疫功能又加強了,感冒惡化的可能當然降低不少。」
★流言大解析
這是最近網路流傳的一則治感冒偏方,由於颱風大雨過後,天氣轉涼,感冒病號增多,不少網友四處轉寄這則偏方讓快感冒的朋友應急DIY。台北市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魏亞夫表示,咖啡含咖啡因成分,確實可緩解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但咖啡並無法提升免疫力,如果感冒病情嚴重,還是要就醫治療。
提升免疫? 嘸影啦!
魏亞夫表示,這則網路流言「不完全是錯誤的」,因為感冒初期多喝熱水可以加速身體循環,咖啡因則是坊間複方感冒成藥中含有的成分,「多喝水加上一杯熱咖啡」,在感冒初期是不錯的應急方法;流言中較有爭議的說法是,關於免疫力提升和洗掉病毒的部分,因為咖啡並無提升免疫的功能,而且病毒一旦入侵人體,也不是這樣就能排出體外。
可以用來應急
從醫學角度,咖啡因還真的神通廣大,魏亞夫說,咖啡因對鼻黏膜血管有收縮作用,因此可緩解流鼻涕、打噴嚏症狀,對於緊張性或血管性引起的頭痛,咖啡因也有止痛功效,另外,咖啡因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舒張效果,氣喘發作引起嚴重咳嗽,若臨時找不到藥物,喝杯咖啡或濃茶應急,一個小時即可緩解症狀;因此,如果你真的快感冒了,多喝水加上熱咖啡,真的能幫上一些忙!
20070826 -- 一男生還是不要接觸太多薰衣草?
薰衣草的賀爾蒙浩劫
使用薰衣草會讓男性的乳腺肥大?!
撰文╱蔡宙(Charles Q. Choi)
翻譯/林雅玲
薰衣草和其他的香精油可能會導致小男孩的乳房生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小兒科內分泌學家布洛赫(Clifford Bloch)診斷三個分別為4歲、7歲和10歲的小男孩。這些小男孩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但是患有男性乳腺肥大症(gynecomastia),這是一種造成雄性在青春期前期乳房發育的罕見病症。他們都曾經使用薰衣草香味的肥皂和沐浴乳,或是含有薰衣草及茶樹精油的洗髮精或產品。在停止使用這些產品數個月之後,他們的乳腺肥大症都減緩了。布洛赫在美國衛生局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的同事,測試精油如何影響實驗室培養的人類乳癌細胞的基因表現,進而發現了精油可以模擬主要的女性激素雌性素(estrogen),並且抑制主要的男性激素。目前還不清楚這些精油是否對青春期之前的女孩、青少年和成年人有類似的影響。這個研究發表於2月1日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5月號】
20070826 -- 神奇!以人皮維生的魚
以人皮維生的魚
被困在溫泉的魚,演化出過著輕咬人類的生活。
撰文╱撰文∕莫斯曼(Matt Mossman)
翻譯/譯∕林雅玲
咬我啊!住在土耳其渡假聖地裡的溫泉魚以人類的皮膚維生,那是因為溫泉水無法維持足夠浮游生物和藻類提供魚兒食用。
土耳其坎加爾是一處遠在土耳其中部棕色山丘裡的天然溫泉,在那兒你只要付了錢,就可以成為魚的食物。將手或腳浸泡入溫泉不到幾秒,小魚會群聚過來,碰撞並輕咬你。站在池子邊,你會發現魚兒在下面聚集並等待著。這些有鱗片的游泳健兒「坎加爾魚醫生」被認定具有療效。但是在這個不尋常的適應生態學例子中,人類觀光客可能幫了魚兒更多。
這些魚學會品嚐人類,主要是因為牠們沒有別的選擇。這個溫泉太熱,以致於無法維持足夠的藻類和浮游生物供魚兒食用。在過去,這些魚可以在溫泉和附近的小溪流之間移動。據說1917年有一個牧羊人被溫泉治癒了傷腳,於是在1950年代在溫泉和溪流之間砌了一道牆,保存這些被禁錮的魚。有個土耳其家族已經在當地蓋了旅館、別墅和遊樂場,並且將這個度假勝地推銷給牛皮癬患者。每年約有3000人付錢換取坐在溫泉邊,讓這些不偏食的魚來吃他們的死皮,而這個過程可能會刺激新皮膚的生長,或是讓病人放鬆,減輕被壓力引發的牛皮癬。
毫無疑問地,對這些魚來說,「人類的皮膚實在很有用處,」土耳其曼德列斯大學的生物學家巴達其(Fevzi Bardakci)談道:「對牠們來說就像是肉一樣。」2000年時巴達其在《全球資訊網生物學期刊》發表一篇探討這種「溫泉醫生魚」(Garra rufa)的文章,這是在溫泉裡發現的兩種魚之一。他發現同一種類的個體,如果是在附近溪流游泳、成長,體長約為97毫米,體重約11克。而在溫泉裡的魚,體長只有長在溪流裡的3/4,重量只有1/4。除此之外,在夏天產卵季節,那些被禁錮的雌魚產生的卵母細胞(這些細胞將會發育成卵),比較少也比較小。在溪流中的魚,性腺可以成長至體重的3~8%。而在溫泉裡的,該器官只增加體重的1~2%。巴達其的結論是:如果沒有那些浸泡到水裡的皮膚可以吃,牠們甚至會長得更小。約有90%的觀光客是在夏天抵達,在適當的季節中,提供了營養的補充品。
美國亞克朗大學的生物學家隆德拉維爾(Richard Londraville)說道,這種魚屬於鯉魚科,因為其優越的適應性而廣為人知。他補充說明,那些生長在溫泉的魚兒可能在幾千年後會演化成不同的物種。
還有其他魚也存活在和這個溫泉一樣熱(約34℃)或更熱的水裡,但是目前所知沒有一種是以吃皮膚維生的,所以還無法解釋溫泉醫生魚如何藉由被禁錮而獲得這種能力。中國有家溫泉公司宣稱他們早已發明這個概念,在網路上陳述他們已經訓練了自己的醫生魚,並且包括北京在內,在中國大陸建造了10個SPA。另外有些土耳其魚被移殖到日本,那裡有幾處溫泉的溫泉魚現在已經成為足醫師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7月號】
2008年美國大學生物科學類(Ph.D.)前三十名整體排名與專業領域排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近日推出2008年美國大學排名,在此提供生物科學類(Ph.D.)前三十名整體排名與專業領域排名。
USNEWS提供的生物科學類各專業領域排名方面,在生化、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其前十名排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大同小異,不過第十名則由Duk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Dallas、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四所並列。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中,前十名排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雷同,第十二名由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Prince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並列;第十五名則由Columbia University、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並列。
在生態、演化學領域中由University of Chicago掄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居四,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和Princeton University並列第八、整體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八名的University of Georgia在此領域中位居第十名,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Yale University則並列第十一名。
在遺傳學、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領域中,其前十五名排名幾乎為整體排名前二十名以內的學校。
在免疫學、傳染病學領域中,前五名多為整體排名前十名學校,第七名為Rockefeller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第九名為Duke University與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Dallas。
在微生物學領域中,前十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相似,不過第三名為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居第八,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並列十一。
在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領域中,其入榜者幾乎都在整體排名前二十名內,差異不大。
連續第七度全美最佳大學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對此排名發表聲明說,無論此排名如何,都只是僅供參考的依據,任何評鑑都無法完全呈現一間學府的所有特色。
類別:
生命科學
新聞來源:
sciscape
取材自:
USNews_com America's Best Graduate Schools 2008
USNEWS提供的生物科學類各專業領域排名方面,在生化、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其前十名排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大同小異,不過第十名則由Duk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Dallas、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四所並列。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中,前十名排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雷同,第十二名由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Prince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並列;第十五名則由Columbia University、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並列。
在生態、演化學領域中由University of Chicago掄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居四,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和Princeton University並列第八、整體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八名的University of Georgia在此領域中位居第十名,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Yale University則並列第十一名。
在遺傳學、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領域中,其前十五名排名幾乎為整體排名前二十名以內的學校。
在免疫學、傳染病學領域中,前五名多為整體排名前十名學校,第七名為Rockefeller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第九名為Duke University與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Dallas。
在微生物學領域中,前十名與整體排名前十名相似,不過第三名為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居第八,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並列十一。
在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領域中,其入榜者幾乎都在整體排名前二十名內,差異不大。
連續第七度全美最佳大學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對此排名發表聲明說,無論此排名如何,都只是僅供參考的依據,任何評鑑都無法完全呈現一間學府的所有特色。
類別:
生命科學
新聞來源:
sciscape
取材自:
USNews_com America's Best Graduate Schools 2008
20070826--防蚊液 最好別直接噴皮膚上
防蚊液 最好別直接噴皮膚上
更新日期:2007/08/26 09:58 記者:【陳美文/台南報導】 (時報資訊)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全國居冠,防蚊商品當道,從趨蚊、防蚊到被蚊蟲咬傷後的修護,百花齊放。其中,又以家中有嬰幼兒者,最愛採購這類商品,至於成份、成效有賴口碑驗證。
夏天,本來就是防蚊商品熱賣期,加上最近府城登革熱疫情發燒,許多家長很迷信防蚊液,市場上各種品牌成大家爭相購買寵兒。
在健康當道,天然成份防蚊商品尤其受歡迎,嬰幼兒專櫃推出香茅、天竺、檸檬草等萃取天然抗蟲成分製成「驅蟲腕帶」,還有「天然檸檬香氣防蚊貼」,讓人覺得新鮮。另外還有防蚊乳液及草本修護筆,在蚊子叮咬後,能舒緩寶寶搔癢,這些商品,連大人也很受用。
消基會曾經提醒家長,防蚊液最好不要直接噴在皮膚上,就算要用,也得多注意成份。台南大遠百建議消費者,防蚊液最好選購知名品牌、沒有DEET成分者,另不宜噴在臉上。
更新日期:2007/08/26 09:58 記者:【陳美文/台南報導】 (時報資訊)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全國居冠,防蚊商品當道,從趨蚊、防蚊到被蚊蟲咬傷後的修護,百花齊放。其中,又以家中有嬰幼兒者,最愛採購這類商品,至於成份、成效有賴口碑驗證。
夏天,本來就是防蚊商品熱賣期,加上最近府城登革熱疫情發燒,許多家長很迷信防蚊液,市場上各種品牌成大家爭相購買寵兒。
在健康當道,天然成份防蚊商品尤其受歡迎,嬰幼兒專櫃推出香茅、天竺、檸檬草等萃取天然抗蟲成分製成「驅蟲腕帶」,還有「天然檸檬香氣防蚊貼」,讓人覺得新鮮。另外還有防蚊乳液及草本修護筆,在蚊子叮咬後,能舒緩寶寶搔癢,這些商品,連大人也很受用。
消基會曾經提醒家長,防蚊液最好不要直接噴在皮膚上,就算要用,也得多注意成份。台南大遠百建議消費者,防蚊液最好選購知名品牌、沒有DEET成分者,另不宜噴在臉上。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20070824 -- 痘痘生長部位 與體內各部位器官健康有關
痘痘生長部位 與體內各部位器官健康有關
更新日期:2007/08/23 16:00
天氣劇烈變化,許多人臉部冒出痘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表示,夏末初秋因為皮膚面臨適應期,青春痘患者確實有增加趨勢,尤其夏天喜歡吃冰,常熬夜的人,大多會在兩頦及嘴唇周圍長痘痘。此外,從青春痘所長的位置,也可以看出身體的健康情況,例如額頭長痘子,可能是肺部有問題。(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申一中表示,夏末秋初,由於早晚的溫差大,皮膚面臨適應期,有些人就會在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冒出了痘痘,而就中醫的觀點來看,夏天愛吃冰,或者是常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都容易造成陰虛體質,這些人多半屬於油性膚質,痘痘主要長在嘴唇及兩頦附近。
中醫師申一中說,痘痘最常長在臉部,主要是因為皮脂腺分佈較多的緣故,至於長痘子的部位,也與體內器官有關,例如痘痘長在額頭,多半與肺部有關;長在眉眼心與心臟有關;長在口部周圍,可能與腸胃及腎有關,至於兩頰則與大小腸有關。至於預防長青春痘的方式,除了早晚勤洗臉、避免熬夜、少吃甜食之外,也可以少吃例如油炸、花生、芒果等發物。
更新日期:2007/08/23 16:00
天氣劇烈變化,許多人臉部冒出痘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表示,夏末初秋因為皮膚面臨適應期,青春痘患者確實有增加趨勢,尤其夏天喜歡吃冰,常熬夜的人,大多會在兩頦及嘴唇周圍長痘痘。此外,從青春痘所長的位置,也可以看出身體的健康情況,例如額頭長痘子,可能是肺部有問題。(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申一中表示,夏末秋初,由於早晚的溫差大,皮膚面臨適應期,有些人就會在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冒出了痘痘,而就中醫的觀點來看,夏天愛吃冰,或者是常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都容易造成陰虛體質,這些人多半屬於油性膚質,痘痘主要長在嘴唇及兩頦附近。
中醫師申一中說,痘痘最常長在臉部,主要是因為皮脂腺分佈較多的緣故,至於長痘子的部位,也與體內器官有關,例如痘痘長在額頭,多半與肺部有關;長在眉眼心與心臟有關;長在口部周圍,可能與腸胃及腎有關,至於兩頰則與大小腸有關。至於預防長青春痘的方式,除了早晚勤洗臉、避免熬夜、少吃甜食之外,也可以少吃例如油炸、花生、芒果等發物。
20070824--吸煙和肺損傷的重要機制
From Biocompare new
In the August 7, 2007, issue of PLoS One, researchers show how a poorly understood and previously unsuspected mechanism may be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ow life-style associated forms of oxidative stress, such as exposure to cigarette smoke, damage cells in the lungs.
Toxins in cigarette smoke, they show, open unpaired hemichannels--small portholes in the cell surface--that can, with very little provocation, turn into major breaches in the cell’s integrity, leading to rapid cell death.
This discovery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uggests new ways to prevent smoking-related cellular damage and possibly to put the brakes on other diseases tied to oxidative stress, including atherosclerosi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even senescence.
"Opening hemichannels allows stressful, often toxic, stimuli to flow directly into cells, overwhelming the delicate and carefully maintained balance within and triggering the signals that induce cell death," said study author Ratneshwar Lal, PhD,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out how little it took to cause such damage, only a small change in membrane electrical properties," he added, "and by how much damage it could cause."
Hemichannels form a small gated pathway from the interior of a cell,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 to the cell surface. They usually connect with an identical hemichannel from an adjoining cell to form a gap junction. By directly connecting two cells, gap junctions enable them to exchange the chemical signals they use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vities and maintain metabolic and ionic homeostasis among connected cells in a tissue.
About fifteen years ago, scientists realized that some hemichannels had no partners; they led directly from the cell’s interior to the fluid extracellular space. In 2000, Lal and colleagues showed that cells used these channels to increase their volume, opening as necessary to take in water and calcium ions that allowed cells to reorganize their cytoskelet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mmonly related to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study, they looked at the effects of oxidative stress on unpaired (or non-junctional) hemichannels found in the membrane of cells from the lungs and the heart--the primary targets of cigarette smoke.
When they exposed these cells to low levels of an extract made from cigarette smoke, the non-junctional hemichannels opened. This allowed toxic molecules found in the smoke to flow directly into the cell, and vital metabolites such as ATP and NAD, to leak out, leading, ultimately, to cell injury and death.
Drugs that prevented hemichannels from opening protected the cells from similar exposures. Treating the cells with silencing RNA for the hemichannel protein also protected cells by preventing the creation of these channels.
"It required very little stress to open these channels," Lal said. "Substances found in smoke and other pollutants can alter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 of the cell’s membrane. A small shift in the membrane’s electrical potential, which we know occurs in many oxidative stress situations, appears to open these channels and allow unregulated flow. This can weaken and kill cells."
Cells have multiple membrane channels that carefully control the flow of specific small molecules in and out of the cell, including calcium, sodium and potassium ions, each of which passes through a specific type of channel.
Hemichannels, however, with ports nearly twice the size of an ion channel, are not as specific, permitting more rapid, less regulated flow of molecules up to the size of 1000 Daltons--wide enough to allow exchange of many signaling and messenger molecules, such as ATP and small metabolite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cell sustenance.
"We suspect that this mechanism c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onset of diseases such as emphysem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said L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a role for hemichannel malfunction in stroke.
"Improperly opened hemichannels may play a role in many other diseases tied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Lal said, "or even to normal aging, where oxidative stress is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small damaging hits. Finding and testing drugs or other mechanisms that can selectively block these unpaired channels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to disease prevention."
In the August 7, 2007, issue of PLoS One, researchers show how a poorly understood and previously unsuspected mechanism may be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ow life-style associated forms of oxidative stress, such as exposure to cigarette smoke, damage cells in the lungs.
Toxins in cigarette smoke, they show, open unpaired hemichannels--small portholes in the cell surface--that can, with very little provocation, turn into major breaches in the cell’s integrity, leading to rapid cell death.
This discovery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uggests new ways to prevent smoking-related cellular damage and possibly to put the brakes on other diseases tied to oxidative stress, including atherosclerosi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even senescence.
"Opening hemichannels allows stressful, often toxic, stimuli to flow directly into cells, overwhelming the delicate and carefully maintained balance within and triggering the signals that induce cell death," said study author Ratneshwar Lal, PhD,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out how little it took to cause such damage, only a small change in membrane electrical properties," he added, "and by how much damage it could cause."
Hemichannels form a small gated pathway from the interior of a cell,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 to the cell surface. They usually connect with an identical hemichannel from an adjoining cell to form a gap junction. By directly connecting two cells, gap junctions enable them to exchange the chemical signals they use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vities and maintain metabolic and ionic homeostasis among connected cells in a tissue.
About fifteen years ago, scientists realized that some hemichannels had no partners; they led directly from the cell’s interior to the fluid extracellular space. In 2000, Lal and colleagues showed that cells used these channels to increase their volume, opening as necessary to take in water and calcium ions that allowed cells to reorganize their cytoskelet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mmonly related to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study, they looked at the effects of oxidative stress on unpaired (or non-junctional) hemichannels found in the membrane of cells from the lungs and the heart--the primary targets of cigarette smoke.
When they exposed these cells to low levels of an extract made from cigarette smoke, the non-junctional hemichannels opened. This allowed toxic molecules found in the smoke to flow directly into the cell, and vital metabolites such as ATP and NAD, to leak out, leading, ultimately, to cell injury and death.
Drugs that prevented hemichannels from opening protected the cells from similar exposures. Treating the cells with silencing RNA for the hemichannel protein also protected cells by preventing the creation of these channels.
"It required very little stress to open these channels," Lal said. "Substances found in smoke and other pollutants can alter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 of the cell’s membrane. A small shift in the membrane’s electrical potential, which we know occurs in many oxidative stress situations, appears to open these channels and allow unregulated flow. This can weaken and kill cells."
Cells have multiple membrane channels that carefully control the flow of specific small molecules in and out of the cell, including calcium, sodium and potassium ions, each of which passes through a specific type of channel.
Hemichannels, however, with ports nearly twice the size of an ion channel, are not as specific, permitting more rapid, less regulated flow of molecules up to the size of 1000 Daltons--wide enough to allow exchange of many signaling and messenger molecules, such as ATP and small metabolite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cell sustenance.
"We suspect that this mechanism c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onset of diseases such as emphysem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said L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a role for hemichannel malfunction in stroke.
"Improperly opened hemichannels may play a role in many other diseases tied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Lal said, "or even to normal aging, where oxidative stress is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multiple small damaging hits. Finding and testing drugs or other mechanisms that can selectively block these unpaired channels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to disease prevention."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中研院新研發抗癌新藥 以人體免疫力抗癌 -- 20070815
中研院新研發抗癌新藥 以人體免疫力抗癌
2007-06-13 13:05/陳林幸虹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研究成功醣脂質抗癌新藥,動物實驗證實可以抑制小老鼠腫瘤的生長速度,並縮小腫瘤尺寸,這項抗癌新藥的概念,著重以人體自我免疫力抗癌,可望讓患癌病人免去化學治療以及開刀之苦。 1995年日本曾有一家啤酒公司,發表由天然海綿提煉出的醣脂成分(α-GalCer),這項藥物能刺激患癌老鼠身上的自然免疫殺手T細胞(NaturalKillerTCell)和癌細胞對抗,雖然這項藥物通過人體第一期的毒性測試,但療效並不明顯。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根據醣脂成分(α-GalCer)的概念,運用電腦模擬設計並合成出40多種醣化合物,在原結構的尾端加上芳香族環等結構,預期這類的醣化合物可提升更強的抗癌細胞免疫力,注入人體後,能夠引發人類自然殺手T細胞和癌細胞對抗,讓患癌病人免去傳統化療和開刀之苦。主持這項研究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鈴津說:『有一種叫做自然殺手T細胞,這種細胞就會來殺這種細菌,這是原來的機制,這是對外面入侵體內的機制,我們是利用這樣的機制,去轉成比合成一些醣脂的分子比這個細菌找出來還要強的,讓自殺殺手T細胞可以活化的很強,可以殺死癌症細胞。』 這個創新的「借力使力」研究,已經在這個月11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網站發表(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nlineEarlyEdition),至於中研院也正申請專利權,希望能為免疫療法的藥物開發帶來新希望。
2007-06-13 13:05/陳林幸虹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研究成功醣脂質抗癌新藥,動物實驗證實可以抑制小老鼠腫瘤的生長速度,並縮小腫瘤尺寸,這項抗癌新藥的概念,著重以人體自我免疫力抗癌,可望讓患癌病人免去化學治療以及開刀之苦。 1995年日本曾有一家啤酒公司,發表由天然海綿提煉出的醣脂成分(α-GalCer),這項藥物能刺激患癌老鼠身上的自然免疫殺手T細胞(NaturalKillerTCell)和癌細胞對抗,雖然這項藥物通過人體第一期的毒性測試,但療效並不明顯。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根據醣脂成分(α-GalCer)的概念,運用電腦模擬設計並合成出40多種醣化合物,在原結構的尾端加上芳香族環等結構,預期這類的醣化合物可提升更強的抗癌細胞免疫力,注入人體後,能夠引發人類自然殺手T細胞和癌細胞對抗,讓患癌病人免去傳統化療和開刀之苦。主持這項研究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鈴津說:『有一種叫做自然殺手T細胞,這種細胞就會來殺這種細菌,這是原來的機制,這是對外面入侵體內的機制,我們是利用這樣的機制,去轉成比合成一些醣脂的分子比這個細菌找出來還要強的,讓自殺殺手T細胞可以活化的很強,可以殺死癌症細胞。』 這個創新的「借力使力」研究,已經在這個月11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網站發表(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nlineEarlyEdition),至於中研院也正申請專利權,希望能為免疫療法的藥物開發帶來新希望。
訂閱:
文章 (Atom)